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校長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旅展 ITF,將於本(11)月23到26日在南港國際展覽館舉辦,這是號稱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旅遊展,相信又會吸引大量的人潮。在此盛會之前,期望寫一篇旅遊與傳播產業資訊共享的文章,藉以探討兩種行業如何相輔相成,創造更高的跨產業價值。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兩者不可偏廢」,這是錢泳先生的思維。隨著社會體系日漸開放,無論是觀光旅遊、自然旅遊、文化旅遊,皆屬眾人參與各式觀光活動的類型;除此之外,旅遊的目的還包括藉旅遊行程得以自我成長、調節心情、擴大視野甚或打發時間。終究,比起足不出門的生活會來得更有意義。現代的旅遊與過往旅遊之差異,在於影音與書寫記錄工具日漸多元,在旅遊活動中明顯可見,眾人既是景物資訊的接收者也是資訊的傳遞者。在旅途中隨處可見,諸如拍照後立即上網分享,以及在部落格或臉書上闡述心情,積極分享樂趣已經成為旅遊中的自然慣性。然而,這大量分享與評述旅遊歷程的影響力,經常會與專業媒體的報導內容產生另類對話。有些旅遊達人、部落客或是網紅,甚至開始經營「自媒體」的模式,包括創造新旅遊景點、餐飲文化分析、住宿條件評價,以及引述服務細節等,深度回應此一旅程的價值主張。無可諱言,這些主張經常替代過往媒體「有目的景點推廣或是季節性行銷」之商業角色,逐漸衍生多元的競合關係。基於旅遊達人與媒體皆成為旅遊資訊的提供者,促使當下的旅遊與傳播形成一體兩面的產業構面。從形式上來說,觀光旅遊是屬社會大眾短暫的異地活動,且基於旅遊目的地與行程規劃,通常會期待走入外地為首要選擇。藉由旅遊的安排,能滿足百聞不如一見、接收新的文化與知識、享受當地美食與風土民情等多項期待。就在此一情境中,傳播產業逐步融入旅遊產業,甚至互通有無乃至難以切割。其中的元素不難理解,包括媒體提供旅遊資訊給予旅遊者,以及進行有感資訊的擴散或商業行為節目化策劃等,藉由媒體創意敘事與口碑行銷,讓旅遊資訊能更精準觸達潛在市場與對象。另一層面是,旅遊相關業者會更有效率地提供交通路徑規劃、景物季節特徵、人文價值內涵、專案活動優惠,以及特殊設施細節等資訊,提供媒體機構報導。此種旅遊與傳播產業共享平台,自然建構出一套有系統的產業鏈,以及創造雙方的價值鏈;讓旅遊產品經常需要藉由傳播工具與有感的故事,去營造旅遊消費的極大化。不可逆的趨勢是,旅遊產業相關部門包括旅行社、公部門與景點經營者,必須與媒體產業資源分享與利益融通,已成不變法則。在日漸競爭的旅遊產業生態中,逐漸出現一些新的行銷與售後服務機制。除了上述的網紅達人直播之外,進化版的部落客意見領袖(大V/KOL)宣傳、優化搜尋關鍵字(SEO)、旅遊形象IP、虛擬網路APP、體驗經濟(UEO)、粉絲經營、大數據分析(BDA)、跨業合作等聚合營運效應;以及各類「數位無法替代」的各類活動加值,建構虛擬加上現實的「Online + offline」整合行銷作為。例如,將旅遊行程搭配花卉節、體育賽事、民俗儀式、演唱活動、特色飲食展、宗教活動、限期優惠活動等,創造更多元的新旅遊價值。在新媒體平台的運作模式中,雙向甚至多向的互動與動態虛擬社群概念,是必要納入的資訊流通模式與流程。尤其是,在強調資訊共用、共享、共創與共用的年代,所有的旅遊傳播產銷活動,如果失去互動性的情境溝通,試圖創造新旅遊價值的意義,必然很難存在。在新媒體時代,必須更努力「用分享替代購買」,且融入「再分享持續購買」,成為當下旅遊業營造「服務產製需求」策略的高度智慧。換言之,創造需求不只是旅遊促銷理念,而是應讓消費者產生旅遊品牌認同,才能聚合社群網絡中的消費群。依據行銷活動及旅遊商品的「比較式需求」理念,從消費行為、產品認同、收入分析等不同面向,必須高效地提出對的旅遊產品與對的消費服務資訊。總結而言,旅遊傳播必然存在於具有目的的活動特質;因此,在活動之前必須有周密的計畫和詳細的流程設計。才可讓旅遊者在整體活動中,留下有經驗與體驗、有感受與感覺、有記憶與回憶的痕跡,讓願意舊地重遊的回客率與滾動綑綁的集客率不斷成長,才可營造旅遊與傳播產業共贏的未來。更多論壇文章 得意忘形的「韓流」恐將露出國民黨的「馬腳」! 韓國瑜高票!陳其邁當選? 比特幣才能買的神秘新手機,能讓宏達電翻身嗎? 國民黨老領導們的背影 林右昌還能在基隆拿10萬票 ______________【Yahoo論壇】係網友、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,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>>> 投稿去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hmizgtm3577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